农田防护林带范文桑树插杆种植技术视频【农田防护林带范文】:杨凌红薯苗种植技术
农田防护林带范文(精选11篇)
1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必须从当地森林植物条件出发, 作到“适地适树”, 这是林带得以正常生长的先决条件。从防护林要长期发挥防护作用的要求出发, 护田林带在生物学上应该是稳定的。所以, 在选择树种上, 还要考虑混交树种之间的种内与种间的相互关系。
2 坚持速生丰产的原则
所选择的树种应是速生丰产的, 特别是组成林带的主要树种应具有良好的高生长指标。一般希望从护田林营造的初期即能及早地迅速发挥其防护作用。
3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所选择的树种, 应力求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能提供大量的林副产品。如木本粮油树种、果树和其他可提供饲料、燃料以及副业编织材料等的乔灌木树种。
为了在一个地区的护田林营造工作中作好树种选择, 必须进行专门的树种调查。对当地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树种 (包括当地的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 , 从其适生条件、根系特性、壮龄时的高生长指标、树冠冠幅及其疏密度等都作实地的全面调查研究。同时, 还要注意总结当地群众对这些树种的造林技术经验。根据这些材料, 并参考和当地条件近似地区现有防护林的资料和经验, 一般可以正确地确定当地护田林的树种。
从护田林防护效果的角度出发, 林带应及早地、长久地、高效的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林带应具有合理的结构, 足够的高生长指标和形成生物学稳定的林分。显然, 如果要同时满足这些要求, 只有通过正确选择和搭配组成林带的树种才可实现。即护田林的树种组成一般应是混交的。根据树种在护田林带中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 可将这些树种分为主要树种、辅佐树种、灌木树种几类。
3.1 主要树种
主要树种是任何护田林必须具备的一种树种组成林带的第1层林冠。在一般情况下, 它在当地森林植物条件下是比较稳定的, 在壮龄时期可达的高生长指标为确定当地主林带间距 (即主林带间的距离) 的主要依据。总之, 不论何种结构的林带, 不论是混交树种还是单一树种组成的林带都必须有这一类树种。例如我国东北地区护田林的主要树种广泛采用中东杨、小叶杨、小青杨等。此外, 经过生产试验证明, 当地护田林中, 落叶松 (主要是兴安落叶松) 樟子松、红皮云杉和油松等针叶树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树种。华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以杨树为主。近年来有些地方在护田林中引用泡桐、水杉等珍贵树种, 很受群众欢迎, 值得很好研究总结。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平原地区护田林中的主要树种, 广泛采用当地的乡土树种, 如桉树、木麻黄、杉木、枫杨等。
3.2 辅佐树种
乔木或亚乔木, 在林带中组成低于主要树种的第2层林冠。它在林带中的作用:促进主要树种的高生长, 使其形成第一层林冠。因此辅佐树种一般在第1层林冠下可以正常生长, 具有一定的耐阴性;与主要树种的林冠形成林带的上层林冠, 特别是当主要树种树冠稀疏时更为必要;辅佐树种以其稠密的树冠、大量的枯枝落叶遮庇土壤防止杂草, 为主要树种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护田林规划设计工作中, 要寻找合适的具有一定耐阴的辅佐树种, 往往是困难的。实际上, 北方地区护田林中选用的榆、柳、枫、水曲柳、白腊等作为辅佐树种的乔木树种, 还是属于喜光的。于是在护田林中这些树种就与主要树种产生激烈的竞争, 结果有些地区的护田林中, 由于某些原因, 原设计的某些主要树种反而居于第2层林冠, 而辅佐树种反高居其上。这样的林分组成分化激烈, 生物学上是不稳定的。为了调节这种矛盾, 在窄带状护田林中, 中间几行由主要树种和下木组成, 而将辅佐树种配置在林带的两侧缘行。实践证明, 这种配置方法效果是良好的。如新疆有些地方的护田林中, 新疆杨为主要树种, 林带的边行则配置小叶白腊或沙枣, 林分比较稳定, 防护效果也较好。近年来, 东北北部有些地区护田林中, 兴安落叶松为主要树种, 再配置水曲柳为辅佐树种, 也是比较成功的。南方一些平原区护田林中引用樟树等作为辅佐树种值得加以注意总结。总之, 我国以往大规模的护田林营造工作中, 关于如何合理和正确地引用辅佐树种, 仍属于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3.3 灌木树种
在林带中组成下层林冠, 其作用在于调节林带下部的透风性。灌木一般表层根系发达, 所形成的枯枝落叶易于分解, 灰分物质丰富, 因此改良土壤的效果较好。同时, 灌木以其浓密的地上部分, 遮蔽土壤, 减少土壤蒸发, 防止杂草侵入林带。因此, 对于改善林带内乔木树种生长条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我国北方地区, 护田林内广泛采用的灌木树种有紫穗槐、灌木柳、沙棘、白腊条、桑条、柳等。灌木多是喜光树种, 在造林初期, 林分尚未郁闭前, 灌木生长良好, 并发挥着上述作用。但是, 一旦当上层林冠郁闭, 光照减弱, 这些处于林内的灌木此时已完成了它的使命, 林缘行留下来的灌木依然起着调节林带下层透风性的作用。
摘要综述了农田防护林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认为农田防护林对农业生态环境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降低风速、调节气温和湿度、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及水文等方面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生态环境;环境效益
近年来,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已成为与人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20个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防护林建设,50年代前苏联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以及70年代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无不是为维护生态和粮食安全而采取的应变措施。综观农田防护林领域的研究史,前苏联、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1]。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本文重点综述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包括风速、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指标,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等水文指标及改良作用、保护作用等土壤指标。
1防风效应
防护林体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是通过防风作用体现出来的。由于林带改变了气流结构,削弱了风的动能,从而使通过农田林网的风速降低。在林带背风面有效防护范围内,可使旷野风速降低30%左右。如张掖市年均风速1991~1995年与1971~1975年相比降低了38%;三江平原垦区7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风速降低2.96%,80年代比60年代降低14.93%;“三北”防护林体系由于明显地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因而产生了明显的防风效应,造林后风速平均降低20%左右;新疆和田绿洲内实现农田林网后,1981~1985年的平均风速较绿洲以外和田机场降低了1.15m/s,较1980年以前本地年平均风速降低了0.42m/s。绿洲内林网防护下的小麦田风速较绿洲以外的砾石戈壁降低了58.1%~71.0%;海涂农田防护林林网内的棉花生长环境多年实测与对照点相比平均降低风速38%。据中国林科院、山西省林科院调查:晋中农田防护林带能降低风速30%~40%;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内风速比对照点低32.9%~47.7%[10],可见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益还是十分明显的。
2温度效应
林带防风效应的直接后果是削弱了林带背风面的能量交换,改变林带附近热量收支各分量,从而引起空气温度的变化。林带对大范围的空气温度的影响表现出季节性变化,春秋季有增温作用,平均增温0.5~2.0℃左右;夏季具有降温作用,平均降低6~10℃左右;冬季有升温作用,幅度为1~3℃[11]。瑞士的N?觌geli指出,林带间夏季平均温度比空旷草原低,而冬季平均温度较高。瓦西里耶夫的研究资料表明,在炎热的夏季,有林带保护下的农田能降低温度2~6℃。B.B列捷夫的材料表明,林带一般能降低温度0.6~1.8℃[12]。晋中农田防护林夏季能降低气温1~4℃。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内冬季气温比无林网区提高0.5~1.0℃,夏季气温降低0.6~1.4℃[10]。据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气温上升42.2%,平均增加0.9℃。
3湿度效应
由于林带降低风速,使林网内气流交换减弱,蒸发量减少。因此,产生明显的增湿效应,一般可提高相对湿度5%~10%。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0%左右,蒸发量减少10%左右。在三北地区由于湍流交换减弱、风速降低等原因使得被防护地区的蒸发量平均降低14%左右,林网内相对湿度较空旷地高6%~10%[13]。晋中受林网保护的农田,近地面相对湿度高于旷野3%~5%,有的高达10%~20%。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相对湿度比无林网区提高7.1%~20.5%[10]。在江汉平原垦区,4~11月的.平均相对湿度,林带内比林带外高5%[14]。
4水文效应
由于树冠对雨雪水有截留作用,因而能延缓地表水径流速度,增加降水的渗透性,从而使地表径流减少,也减少了泥土的流失和河渠泥沙的淤积,产生很好的水文效应[14]。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减少径流、减少蒸发量。经对林网内的棉花生长环境多年实测与对照点相比,0~2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6.9%,20~40cm土层平均提高30.42%,水分蒸发量减少37%,日平均提高空气相对湿度28%,减少地表径流90%左右,50%~80%的雨水得以渗入地下,不易形成水土流失 。前苏联的Levin的观测结果是,有林带保护的休闲地蒸发量比空旷草原减少1/3,有林带保护的冬小麦地土壤蒸发量比空旷草原低2倍[12]。朱德华认为,林网减少蒸发21%,马国骅观测到5~10月林带可减少蒸发12.2%~27.8%[12]。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年平均降水量增加6.1%。林网化后的绿洲水分蒸发减少58.3%。在干热风危害的5~6月,丰县林网内的蒸发量比空旷区降低12%~25%;在棉花生长的6~8月,沿海林网内的蒸发量比空旷区降低4.5%~10.3%。晋中农田防护林林网内的土壤蒸发比旷野减少21%左右。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的建立使土壤蒸发量平均减少27.4%,作物蒸腾平均减少34.1%[10]。
5净化空气
林带具有吸收二硫化碳、释放氧气、杀菌等益处。据科学测定,1hm2阔叶林每天大约吸收1t二氧化碳,相当于1 000多人的呼出量,同时生产氧气730kg,相当于970多人的氧气吸收量。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据测定,农村无林区每立方米细菌数目为3~4万个,而在林区只有55~400个,相差100多倍。防护林中许多树种还有吸收有毒气体及滞留、吸附、过滤烟尘污染的作用,如臭椿、旱柳能吸收二氧化硫,刺槐、银杏等有较强的吸氯气能力,其他如桑树能吸收铅尘,紫杉能吸收氟化氢等。空气中的尘埃除含有土壤微粒外尚含有细菌和其他金属性粉尘、矿物粉尘等它们会影响人体健康,树木的枝叶可以阻滞空气中的尘埃。据实测资料,在主干道路附近绿化林带中比无树空旷地带的降尘量减少23%~52%,飘尘量减少37%~60%。欧洲一些树林的尘埃阻拦率在5%~13%[12]。另外,农田林网还有减少辐射、改善湿度、降低噪音等功能。
总之,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环境问题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农田防护林的生态研究应结合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新趋势,着力探索农田防护林对农田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以及农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
6参考文献
[1] 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6(4):130-133.
[2]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甘肃林业科技,(2):59-61.
[3]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3(2):47-51.
[4]黄宝龙.江苏森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5]鲍玉海,贺秀斌,杨吉华,等.三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的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1(2):5-8.
[6]刘涛,刘尊民,李兴华.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J].林业科技通讯,(5):12-14.
[7]朱廷耀.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09-216.
[8]李荣锦,仇才楼.江苏林业科技沿海防护林体系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功能及效益[J].,27(6)44-47.
[9]赵银军.浅述海涂农田防护林的功能和效益[J].浙江林业科技,,21(4):66-67.
[10] 武建林,张良谱,刘随存.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J].山西林业科技,2001(9):40-44.
[11] 郑亮,李滨,汪德玉,等.安徽省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1999(4):7-9.
[12] 张金池.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13] 刘章勇,邱春鹏.江汉平原湖区农田防护林小气候效应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3):119-221.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建设;重要性
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而营造的防护林称之为农田防护林。由于该林种多呈带状,又称为农田防护林带。林带相互衔接组成网状,也称农田林网。在林带影响下,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
农田防护林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其次,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沟、河、渠、田、林、路统一规划,对风、沙、旱、涝综合治理。第三,在设计上要保证林带具有最大的防护效能,并尽量做到林带少占耕地。第四,农田防护林要紧密结合其他林种和“四旁”绿化,形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林种之一,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
1.营造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1.1林带结构
它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横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状况等综合情况。平原地区应选通风结构林带。因为通风结构林带防护距离最大,通常由两行以上乔木组成,没有下木,有效防护距离在28h(28h表示林带高度的28倍)的范围内。
1.2林带走向
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主林带防止主要害风,主林带要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防止主要害风以外风力的林带是副林带,副林带一定要垂直于主林带。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或方形。林带走向以主林带垂直于主风向来确定。在大面积的农田上,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1.3林带间距
它是指主林带与主林带或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的距离。平原地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500-600m,网格面积要大于10hm2,而小于20hm2。
1.4林带宽度
它是指林带两侧边行树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两侧各1-1.5m的林缘宽度。一般选择两侧各2行以上的行道树。两行的林带宽度应不小于4m。这种窄林带的优点是占地少,消耗水分少,生长稳定而防护效果好。“窄林带、小网格”在平原地区已起到良好的保田增产作用。
1.5林带与地形地物的结合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设计应尽量与护路林、护岸林、护屯林以及成片造林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耕地,另一方面又能构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扩大防护作用。林带与道路结合时,可配置在道路两侧。与渠道结合时,可配置在渠道的南侧;与护岸林结合时,可配置在河流两岸。尽量做到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
2.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技术
2.1整地挖穴
北方一般为秋季开始大穴整地。穴的规格为长、宽、深各80cm,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由于所挖树穴标准高,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得到改善,春季造林后,苗木易于成活,而且根系和材积生长十分明显。
2.2树种的选择
主要以乡土树种中的速生、抗性强的乔木树种为最好。平原地区适宜的乔木树种有:优良的杨树品种如银中杨、中林46杨、黑小2号、美黑3号等。
2.3苗木的选择
一是苗木要健壮,树干要挺直,要求分枝细小,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二是苗龄要求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3m以上,胸径杨树2cm以上,有发达的根系;三是无病虫害。杨树要重点检查树干上有无溃疡病和天牛危害。
2.4栽植密度
因农田防护林建成后,主要起防护作用,所以栽植密度应比用材林的密度适当大些。这不仅能早见成效,并适应窄林带的造林特点。林带行株距,乔木应采用1.5m×2m或2m×2m,要求三角形配置。
2.5栽植技术
杨树的栽植方法简单,关键要细致,提倡大穴、大苗,随起随栽,并要扶正踩实,杨树的栽植深度为60-80cm。要按照“根舒、栽直、压实和深浅适度”技术要求栽植。穴的大小以苗木根系在穴内舒展为宜,做到不窝根、不上翘、不外露、苗茎起立。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当填土2/3左右时,将苗木轻轻略向上提,并踏实,灌透水,最后将穴填满修成小丘或盘状,以利于蓄水保墒。此外,在同一林带上,应尽量做到“四个一样”,即树种一样、规格一样、高矮一样、粗细一样。这样不仅使带相整齐美观,而且有利于林木的均衡生长发育,有利于林带防护作用的充分发挥。
2.6幼林抚育
对新造幼林要及时检查和补植,凡是成活率低于95%的缺苗断条的,均应用大苗补齐。幼林郁闭前要及时除草、松土、培土、摘芽和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还应灌水和追肥。只有加强抚育管理,才能保证迅速成林,使林带尽早发挥防护作用。
3.营造农田防护林的作用
3.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由于树冠对雨雪水有截留作用,因而能延缓地表水径流速度,增加降水的渗透性,从而使地表径流减少,也减少了泥土的流失和河渠泥沙的淤积,产生很好的水文效应。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减少径流、减少蒸发量。对林网内的玉米生长环境经过多年的实测与对照点相比,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6.9%,20-40cm土层平均提高30.42%,水分蒸发量减少37%,日平均提高空气相对湿度28%,减少地表径流90%左右,50%-80%的雨水得以渗入地下,不易形成水土流失。前苏联的Levin的观测结果是,有林带保护的休闲地蒸发量比空旷草原减少1/3,有林带保护的冬小麦地土壤蒸发量比空旷草原低2倍。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年平均降水量增加6.1%。林网化后的绿洲水分蒸发减少58.3%。
3.2净化空气
林带具有吸收二硫化碳、释放氧气、杀菌等益处。据科学测定,1hm2阔叶林每天大约吸收1t二氧化碳,相当于1000多人的呼出量,同时生产氧气730kg,相当于970多人的氧气吸收量。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据测定,农村无林区每立方米细菌数目为3-4万个,而在林区只有55-400个,相差100多倍。防护林中许多树种还有吸收有毒气体及滞留、吸附、过滤烟尘污染的作用,如臭椿、旱柳能吸收二氧化硫,刺槐、银杏等有较强的吸氯气能力,其他如桑树能吸收铅尘,紫杉能吸收氟化氢等。空气中的尘埃除含有土壤微粒外尚含有细菌和其他金属性粉尘、矿物粉尘等它们会影响人体健康,树木的枝叶可以阻滞空气中的尘埃。据实测资料,在主干道路附近绿化林带中比无树空旷地带的降尘量减少23%-52%,飘尘量减少37%-60%。欧洲一些树林的尘埃阻拦率在5%-13%。另外,农田林网还有减少辐射、改善湿度、降低噪音等功能。
4.结束语
1 农田防护林防护效应
1.1 防风效应
防风效应 (风速减弱效应) 是农田防护林最显著的生态效应之一。营造农田防护林是预防农田土壤遭受风害的主要措施, 可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果与风向和风速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风速为1.68 m/s, 那么农田防护林可以降低风速39.20%;如果风速为4.80 m/s, 那么农田防护林可以降低风速53.50%。
1.2 温度效应
防风效应的直接作用是改变农田防护林附近热量收支分量、降低农田防护林背风面的能量交换, 从而使空气温度发生变化。风速大小、天气类型、林带结构、空气乱流交换强弱等因素, 会影响农田防护林的这种温度效应。农田防护林对大范围的空气温度的影响, 表现为春季和秋季有增温作用 (平均增温0.50℃~2.0℃) , 冬季有升温作用 (幅度为1.0℃~3.0℃) , 夏季具有降温作用 (平均降低6.0℃~10℃左右) 。据调查, 农田防护林防护区外的作物霜冻受害率约为98%, 而在农田防护林背风面的5倍树高处作物的受害率仅为40%, 15倍树高处作物的受害率为76%, 一般可减轻20%左右。
1.3 改良土壤效益
农田防护林改良土壤包括增加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盐渍化两个方面。农田防护林的落叶、枯枝及地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共生培肥, 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土壤熟化过程得到加快, 由此使土壤的增肥功能增强。农田防护林能够改良土壤盐渍化。通过树木的生物排水、提高湿度、抑制蒸发、改良土壤结构、加强淋溶等作用来改良盐渍化土壤。
1.4 增产增收效应
农田防护林能使作物生长条件得到优化, 会有效提高农业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从而实现粮食安全生产、高产稳产的目的。根据有关资料, 农田防护林的增产增收效应表现为平均增产粮食幅度可以达到15%~20%, 如玉米增产幅度平均提高6.0%~8.0%, 黄豆增产幅度平均提高25%, 而蔬菜与果树的增产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农田防护林建设可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种植业、经济林果业、林间养殖业, 使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1.5 调节农田小气候
通常情况下, 在晴朗的白昼, 农田防护林附近的地面和空气温度较旷野高;在夜间, 农田防护林内温度比旷野的相应值高。在农田防护林作用范围内, 由于风速减弱, 使林网内土壤蒸发的水分和作物蒸腾在近地层大气中的含量增加, 近地层空气的绝对湿度比周围旷野高, 土壤含水量也相应提高。
2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农田防护林主林带应以3行或者4行为主, 副林带以两行为主。农田防护林株行距主要有2.0m×2.0m、3.0m×1.0m、3.0m×2.0m、4.0m×2.0m等不同模式, 农民可以根据当地情况, 选择合适的株行距, 种植点按照品字形 (三角形) 进行布置, 种植密度以不低于每公顷1 660株。如果种植灌木, 距株为2.0m。
2.1 幼苗期抚育
如果是新建的林带, 林木成活率低于90%的断苗缺苗的, 就应在造林后2年内用大苗将其补齐。防护林幼苗期是防护林刚刚栽植完备的3年时间内, 抚育工作以促进防护林加速生长和促进郁闭为中心, 主要方法有松土、除草、灌溉和施肥。除草和松土应该统一起来, 以不伤树根、不伤幼苗为原则;灌溉应该依据树种生长特点和气候条件进行, 特别在入冬前可以通过灌水达到御寒和防病的效果;施肥应该依据防护林生长态势进行, 在生长旺盛期应该以氮肥为主, 在萌蘖期应该增施钾肥和磷肥。对病害或外力损伤的幼苗要进行平茬, 但要注意切口的光滑, 以便萌生的主干通直向上。
2.2 成林期抚育
防护林中主要树种和混交树种都进入成林期后, 郁闭度已经达标。这时防护林中不同树种和个体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需要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成林期的抚育。在保证防护林树种基本组成和主要树种干形良好的情况下, 可以确定防护林林分的结构和成林的密度, 伐掉灌木、部分辅佐树种和部分主要树种。对于林木生长稀疏的农田防护林, 疏伐强度应小些;相反, 疏伐强度应当大些。此后, 防护林组成与密度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但是, 仍然需要在每5年左右的时间对林中的枯梢、腐木进行伐除。
在农田防护林刚开始进入郁闭阶段, 辅佐树种或灌木生长茂盛, 压迫主要树种时, 就需要对辅佐树种修枝和1/2左右的灌木平茬, 消除主要树种的被压迫状态, 为主要树种创造必要的光照条件, 从而促进主要树种良好地生长并使其在林带中处于优势地位。根据防护林的种间关系和生长特性, 应该及时进行修枝。修枝要确保林木树冠满足同化面积的前提下, 促进林木生长, 提高林木的干材质量。修枝高度必须低于林木全高的1/3, 最多不能高于1/2。另外, 修枝、平茬等可分批分期地进行。在林带生长进入10a~12a时, 需要对枯梢木、病腐木进行修剪。
2.3 农田防护林更新应把握的环节
2.3.1 采伐更新
采伐更新范围:一是大部分无头和枯死及病虫害严重的、无培育价值的林木;二是种植密度每公顷不足750株的残次林带;三是防护效益下降明显的林带, 其中包括40a生以上的小叶杨、小青杨林, 26a生以上的小钻杨林;四是每公顷蓄积不足15m3的“小老树”防护林;五是接班林已经成林, 原有林带到了更新年龄的林带。
更新农田防护林应该注意做到以下3点:一是机械翻耕和耙压, 疏松多年板结的土壤;二是及时清除伐根并平整地面;三是在林地内挖防护壕, 即在林带四周挖深度为1.0m、上口宽度为1.50m、下口宽度为0.80m~1.0m的防护壕。
2.3.2 合理选择苗木
根据有关资料, 苗龄为1.0a干、2.0a根的I级苗木具有成活率高、能早成林、成本较低的优势。为此, 农田防护林苗木要选择1.0a干、2.0a根的I级苗。
2.3.3 栽植
栽植前对苗木进行水浸, 在起苗 (运输) 后造林前, 应该将苗木放在清水中, 使根系补足水分 (至少浸泡48h) 。在栽植的时候, 应该一边捞一边栽, 以免水分散失。农田防护林栽植坑规格一般为60cm×60cm (大坑造林) , 栽植时一定要把水浇充分 (每株浇水大于25kg) ;栽植后, 如果发现有干旱现象, 应及时补浇。
对苗木截干能够保证顶芽饱满, 将侧枝剪掉能够减少水分散发, 并能避免遭受大风时因过度摇晃而导致苗木根部失水。另外,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树盘覆膜、保水剂、套袋造林等抗旱方法。
2.3.4 病虫害防治
杨树幼林病虫害主要有杨树溃疡病、白杨透翅蛾、杨干象、青杨天牛等。据有关资料, 树干部被害率往往在50%左右, 个别品种树干部被害率达到了100%, 这样对林木的正常生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杨树的树干部病虫害来说, 在始发期进行防治比较容易, 而且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农田防护林可以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和农田小气候, 营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利的环境, 从而确保农业和牧业高产稳产。介绍了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规划设计以及营造技术。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营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
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皆优于纯阔叶林带.针对风沙区农防林单纯林带比重大、空间分布欠合理等问题,提出景观补救方法:引入新“斑块”扩大混交比例,增加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种类,采取人工抚育、修枝等措施创造适宜的观赏环境.
作 者:李晓丹 吴祥云 LI Xiao-dan WU Xiang-yun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4(z1)分类号:X171.4关键词:风沙区 农田防护林 营建 景观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S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48-1
1公主岭市农防林基本情况
公主岭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县(市)之一。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该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防林体系,不仅在防风固沙、保土保肥、减灾增产等方面,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森林资源资产,使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2557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53万立方米。但由于在林业建设指导思想上过多地强调生态防护功能,加之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制约,使农防林更新改造成为困扰林业发展的一道难题。
2公主岭市农防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成过熟林比重大,防护功能下降
根据最新二类调查统计结果,公主岭市成过熟农防林面积达10591.9公顷,蓄积达197万立方米,占全市农防林面积、蓄积比例分别为80.7%和95.1%。在现有农田防护林中,残次农田防护林带面积、蓄积分别为600公顷、5万立方米,分别占现有防护林的4.6%和2.4%,枯死农防林带面积达300公顷,蓄积达9万立方米,占农防林比例分别为2.3%和4.3%,整体防护功能日趋弱化。
2.2受采伐限额限制,更新速度缓慢
公主岭市农防林蓄积量为207万立方米,如果按照原有采伐限额,每年采伐1.5万立方米,则需要100多年才能轮回一遍,严重影响了农防林更新改造的进程。
2.3经济利益得不到实现,大量森林资源资产流失,各方面意见很大
农防林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改造,一方面造成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应该获得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兑现,严重挫伤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林龄的老化,病虫害、自然枯死不断增加,造成了大量森林资源资产的流失和贬值。这部分收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得到,农民没有得到,林业部门也没有得到。要解决这些问题,依靠现有的模式和办法显然难以办到,只有通过更新改造,才能达到调整优化结构,提升防护功能,增加收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目的,进而实现突破一点,带动全面。
3农防林更新改造的重大意义
一个时期以来,农防林体系建设之所以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层面,在于没能很好的与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因而也就很难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能动行为。从公主岭市的试点情况看,农防林改造不仅大大加快了更新进程,而且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该市2005-2010年秋季通过农防林更新改造可生产木材18万立方米,仅木材销售一项就可实现收入12600万元。如果对木材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售,保守地算,收入最少可翻一番。而且,还可以拉动木材加工、运输、苗木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季节性就业,相当一部分民间债务链可一次性得到解决。这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讲,是上任何项目,发展任何产业都难以办到的。同时,由于采伐量增加,林业部门育林基金等方面的收益也有所增加,为发展造林绿化事业积累了后劲。
4搞好农防林更新改造需要把握好的关键环节
4.1严格把握标准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无论怎样改造,这个根本目的不能丢。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必须把握标准,保证现有的生态防护功能不能下降。尤其是对残次林带、病腐林带、枯死树林带、“小老树”林带的鉴定,必须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把关,防止采好留坏。
4.2搞好调查设计
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尽量选择在生态比较稳定的区域内进行,田问林带必须实现隔带采伐更新,防止因更新改造出現漏风现象。要把调整结构,提高功能作为重点,采伐成过熟林,配比相应的残次林带和规划未造林带与无树林带;采伐病腐林带,营造抗性强的新品种林带,实现农田全覆盖,防护功能整体提高。
4.3精心规划方案
农防林更新改造实施方案是实施农防林试点应遵循的文本和指导性文件,是确保农防林更新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可使这项工作在一开始就规范化、制度化,避免跑偏。因此,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一个总体的规划,分轻重缓急,确定农防林哪些先更新、哪些先改造,哪些作为配套先造林,等等,以此推进农防林有步骤地建设和发展。
4.4确保更新造林
农防林更新改造成功与否,还要看是否按要求、按标准还林。在公主岭市的试点实践中,提出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更新造林面积不减少、确保春季一季完成更新造林、确保一次造林一次成林。总结该市多年保证造林质量的经验,进一步提出要严格把好三关:首先是整地关,采伐后做到清除伐根,清洁伐区,填平土坑,修植树台,挖防护沟和植树坑,做到全面整地。第二是苗木关,必须采用2年根2年干或3年根2年干的大苗进行造林,而且要选择生长快、抗性强的优良品种,未经鉴定的树种和品种坚决不用。第三是栽植关,要立足抗旱造林,实行灌浆造林,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大水漫灌,一次浇透。
4.5建立有效机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测试地点
测试地点设在阿城市新华镇建设村。该村位于松嫩平原东南部, 地势为漫川漫岗。土壤绝大部分为中厚黑土, 质地多为壤土, 有机质含量2.5%左右。多年平均≥10℃积温为2500~2700℃, 年降水量550mm左右, 年平均风速4.6m/s, 主风向SSW。农防林典型设计为通风结构, 主林带间距400~500m, 5行杨树;付林带间距300~400m, 3行杨树, 株、行距均为2m。
1.2 测试方法
选择旷野风速超过5m/s的天气, 在林带与风向垂直 (偏角<15°) 方向, 背风面农地 (作物为甜菜) 上, 按H (林带高度m) 、3H、7H、13H、20H各点上测定风速, 再取0~10cm土壤样本, 用烘土箱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带的防风效果
试验结果 (见表1) 表明, 在林带背风面20H范围内, 平均风速为旷野 (无林带) 风速的67.4%, 在3H、7H范围内防风效果最显著。减低风速达40%。由于农田防护林阻碍了气流的运行, 消弱了风力, 不仅防止土壤风蚀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 而且还能削弱和减轻干热风、雹、霜等自然灾害。同时, 通过树木的蒸腾起到生物排水作用, 故可减少耕层的含盐量。
2.2 林带的蓄水保墒效果
从表2看出, 林带背风面0-10cm土壤含水量平均比旷野提高9.4%。由于农田防护林削弱了田间风速, 减少了田间空气的水平交换和土壤空气间的热量、水分的垂直交换, 从而引起近地层温度、湿度和水分情况的变化。在林带防护下, 春季田间地表湿度和地温都有提高;夏季地温有所降低。田间地表湿度的提高, 使地表蒸发和田间作物的蒸腾强度都会削弱。农田防护林带这种蓄水保墒作用, 对于干旱, 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从而大大提高土壤和作物的抗旱能力。
由于农田防护林网能调解田间气候,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防止和减缓各种自然灾害。因此, 必须加速建设和完善“三北”防护林体系, 为发展“三高一优”持续农业, 尽快发挥其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主编.北方抗旱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 5.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生态环境,环境效益
1 农田防护林产生的环境效益
1.1 防风效应
防护林体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是通过防风作用体现出来的。由于林带改变了气流结构,削弱了风的动能,从而使通过农田林网的风速降低。在林带背风面有效防护范围内,可使旷野风速降低30%左右。如张掖市年均风速1991~1995年与1971~1975年相比降低了38%;三江平原垦区20世纪70年代比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风速降低2.96%,20世纪80年代比20世纪60年代降低14.93%;“三北”防护林体系由于明显地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因而产生了明显的防风效应,造林后风速平均降低20%左右;新疆和田绿洲内实现农田林网后,1981~1985年的平均风速较绿洲以外和田机场降低1.15m/s,较1980年以前本地年平均风速降低了0.42m/s。
1.2 温度效应
林带防风效应的直接后果是削弱了林带背风面的能量交换,改变林带附近热量收支各分量,从而引起空气温度的变化。林带对大范围的空气温度的影响表现出季节性变化,春秋季有增温作用,平均增温0.5~2.0℃左右;夏季具有降温作用,平均降低6~10℃左右;冬季有升温作用,幅度为1~3℃。
1.3 湿度效应
由于林带降低风速,使林网内气流交换减弱,蒸发量减少。因此,产生明显的增湿效应,一般可提高相对湿度5%~10%。三江平原垦区20世纪80年代比20世纪60年代年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0%左右,蒸发量减少10%左右。在三北地区由于湍流交换减弱、风速降低等原因使得被防护地区的蒸发量平均降低14%左右,林网内相对湿度较空旷地高6%~10%。晋中受林网保护的农田,近地面相对湿度高于旷野3%~5%,有的高达10%~20%。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相对湿度比无林网区提高7.1%~20.5%。在江汉平原垦区,4~11月的平均相对湿度,林带内比林带外高5%。
1.4 水文效应
由于树冠对雨雪水有截留作用,因而能延缓地表水径流速度,增加降水的渗透性,从而使地表径流减少,也减少了泥土的流失和河渠泥沙的淤积,产生很好的水文效应。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减少径流、减少蒸发量。
1.5 净化空气
林带具有吸收二硫化碳、释放氧气、杀菌等益处。据科学测定,1平方公顷阔叶林每天大约吸收1吨二氧化碳,相当于1 000多人的呼出量,同时生产氧气730kg,相当于970多人的氧气吸收量。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据测定,农村无林区每立方米细菌数目为3~4万个,而在林区只有55~400个,相差100多倍。防护林中许多树种还有吸收有毒气体及滞留、吸附、过滤烟尘污染的作用,空气中的尘埃除含有土壤微粒外尚含有细菌和其他金属性粉尘、矿物粉尘等它们会影响人体健康,树木的枝叶可以阻滞空气中的尘埃。
2 提高造林质量的具体方法
2.1 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
苗根是苗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掘苗时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是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基础,一般树种须根较多,失水较快,特别是针叶树失水更快。据我们测定,侧柏苗在日晒3小时后,根系含水率降低21.70%,茎杆降低14.10%,叶子降低5.20%。因此,保护根系是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2.2 掌握适宜的造林时期春季是多数树种造林的最好季节
但由于气温差异,各树种生物特性的差异,各树种本身所需最适温、湿度的差异,因而各树种在造林时间的早晚程度上也有差异,对于发芽早的树种如落叶松、油松、沙棘、侧柏等树种宜早栽,一般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据调查,3月下旬栽植的油松、侧柏、沙棘等比4月中旬后栽植的成活率分别高出12.80%、21.00%和50.70%,泡桐、河北杨、新疆杨等树种适4月上旬栽植,此时成活率分别为90.40%、92.70%、96.10%。发芽迟的树种如柿树、揪树应迟栽,一般在4月下旬。
2.3 把好栽植技术关
造林要提高质量,栽植是最重要的环节。栽植时要使苗根舒展,栽端踩实,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防止上紧下松。泡桐栽植要“深坑深栽”。松类栽植时还要注意不能损坏顶芽。
2.4 做好苗木的处理
(1)截杆造林对于失水快、萌芽力强的树种如杜梨、刺槐、垂树等进行截杆造林,可以减少蒸腾失水,提高成活率。2003年春,杜梨截杆造林成活率60%,而未截杆的仅40%,刺槐秋季截杆栽植效果好。(2)修剪枝叶对于枝叶茂密,大树冠,已展叶的树种,进行疏枝打梢,可以提高成活率。2003年春,从西安运回的垂柳已发出豆粒大的新叶,为减少蒸腾,栽时剪去已发的枝叶,使成活率达96.90%。
2.5 插杆(扦插)造林
对于一些易发芽的树种如旱柳,垂柳等在水湿地、河边中进行插杆造林,即将高1.50~2m、地径2~5cm的柳杆直接插入土中,插入深度约50cm。2003年春在马坊沟插的柳杆成活率达95%,对于柽柳、乌柳等可以进行扦插造林。既将柽柳枝条剪成20cm的插穗(使用切条机,成效比手工提高30倍),用水浸泡3小时,然后直接打入山梁坡阳向黄土型(上中下部)造林地中,深度以顶部留1~2个芽为宜,成活率可达83.80%,当年高生长可达55.80cm,地径达0.355cm。
农田防护林是以保护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抗御自然灾害,实现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人工林。一般地处风沙沿线、川塬、绿洲地区。同时林网的规划、营造和渠系、道路、农田的布局相协调,是农田基本建设的组成部分,具有行列规整、密度较大、技术规范、经营集约的生产特点。为了筛选出适于瓜州县更新的农田防护林更新树种,更新方式方法,为瓜州县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瓜州县林果科技服务中心从2002年开始,对全县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在不同类型区选择不同营林模式,进行生态适应性、防护性和经济效益性的研究。
2 试验地概况
2.1 主要造林树种的成活与生长差异试验研究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于石岗墩治沙站2002年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带内。地理位置在北纬39°50'~40°02'之间,年平均气温8.8℃。年平均降雨量45.7mm,蒸发量3140.6mm,年日照3260小时,无霜期138天至146天。年平均风速3.7m/s。土壤质地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低,PH值为6.5~7。试验区地表水主要为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入境水。
2.2 不同营林模式的生长差异试验研究试验地概况。
不同营林模式的生长差异试验研究布设2个试验点:南岔镇九南村、城南绿色通道。试验点概况见下表:
2.3 不同结构林带防风功能差异试验研究试验地概况。
不同结构林带防风功能差异试验研究布设3个试验点:西湖乡城北村一组、城东沙产业开发区、西湖乡北沟村二组。试验点概况见下表:
3 试验研究
3.1 主要造林树种的成活与生长差异试验研究。
3.1.1 参试树种:
(1)柽柳;(2)梭梭;(3)花棒;(4)新疆杨;(5)胡杨;(6)沙枣;(7)柳树;(8)白刺;(9)柠条;(10)二白杨。
3.1.2 试验设计:
为比较主要造林树种的成活与生长差异,灌木以柠条、花棒、柽柳、梭梭、白刺五个树种为处理对象,乔木以新疆杨、胡杨、沙枣、二白杨、柳树五个树种为处理对象,每个树种随机选择25株苗木每年进行固定观测调查,10个种做随机区组设计,随机排列,5次重复。
3.1.3 观测项目:
:成活率、平均高、平均冠幅、新梢生长量。
3.1.4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1)由于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造林原则进行造林,主要灌木树种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3.72%,五年生平均高124.88cm,平均冠幅100cm,新梢长度9.6cm;主要乔木树种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0.5%,五年生平均高3.46m,平均冠幅2.1m,新梢长度0.99m。农田防护林经过四年管护,就能明显的发挥固沙和防护作用。
(2)生长情况灌木林以梭梭生长最好,柽柳次之;乔木林以新疆杨生长最好,沙枣次之。戈壁造林以花棒最好,柽柳次之。沙枣不适宜固沙造林,呈现小老树状态。
3.2 不同营林模式的生长差异试验研究。
3.2.1 参试树种:
新疆杨、沙枣。
3.2.2 试验设计:
不同营林模式的生长差异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5次,每种营林模式为一个区组,每个区组随机选择200株树每年进行固定观测调查,3种营林模式相互进行对照。
3.2.3 观测项目:
树高、胸径、材积、生物量。
3.2.4 结果与分析。立体蔬菜种植的前景
调查结果显示:新疆杨采用混交造林营林模式,5年后高径生长量为纯林的2倍左右,材积生长量是纯林的5.1倍,生物量是纯林的近19倍。
3.3 不同结构林带防风功能差异试验研究。
3.3.1 参试树种:
新疆杨、沙枣、柽柳。
3.3.2 试验设计:
不同结构林带防风功能差异试验采用多点造林试验,布设3个试验点,每个区组随机选择200株树每年进行固定观测调查,相互对照,重复5次。
3.3.3 观测项目:
不同结构林带弱风出现区、林带占地、树高生长及树龄。
3.3.4 结果与分析。
Á调查结果显示:林带间距的大小影响着防风功能。达到最大的防护效益,宜营造乔灌结合的疏透结构林带,栽植以杨树、沙枣为主的乔木6行,灌木2行来防风阻沙。但农田内部要营造通风结构的1渠2行杨树组成的窄带林带,以减少胁地范围。
4 试验结论
4.1 主要造林树种的成活与生长差异试验研究初步筛选出了我县主要灌木造林树种梭梭、柽柳和主要乔木造林树种新疆杨和沙枣,为指导今后我县防护林体系建设选择优质高效的造林树种提供了可靠依据。
4.2 不同营林模式的生长差异试验研究分析认为,营林模式采用乔灌混交造林营林模式,既能防风治沙,又可以明显提高防护林经济效益。
4.3 通过对不同结构林带防风功能差异试验研究表明,乔灌结合的疏透结构林带防风功能最好。
参考文献
[1]魏等郎.甘肃林业科技[Z].2006.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因此, 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象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双辽市干旱、沙尘暴等极端气象灾害频发,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直接威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改变这一现状, 加强保护森林, 发展林业, 充分发挥森林特有功能越来越重要。近年来, 双辽市对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 在此基础上总结防护林体系建设, 以充分发挥森林功能, 减轻自然灾害, 保护家园, 为利于人类生存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1 营造防护林目的
在林带影响下, 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 能降低风速, 防风固沙、蓄水保土, 调节田间气候, 调节温度, 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拦截地表径流, 调节地下水位。防止灾害性气象因素的危害, 营造农作物生长、高产稳产的适宜环境,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改善生态环境。
2 建设规程
建设窄带小网结构的农田防护林, 是落实“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的中心, 是发挥最大防护效益的体现, 是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的产物。
2.1 林带的方向
根据有关单位多年观测, 主要走向垂直于主害风方向时, 有效防护距离最远。因此, 双辽市农田防护林的林带主要按照垂直于主害风的方向设置。但由于地形地物的限制, 林带往往不可能完全垂直于主害风的方向, 会形成一定的偏角。根据长期实地观察, 偏角在30°以内, 防风效率变化不大, 平均降低风速27%左右。偏角大于30°时, 需要相应调整林带宽度。偏角大于45°时, 就会造成危害。因此, 林带偏角一般不要超过大于30°。
2.2 林带的间距
根据观测, 有效防护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 能把25~35 m/s的最大风速降低到起风沙速12 m/s以下。吉林省主要乔木树种是新品种杨树, 防护成熟年龄为10~15年。
2.3 林带的宽度
实践证明, 林带的防风距离和防风效率, 与林带宽度并不成正相关, 即不是林带越宽防风距离就越大, 或防风作用越好, 而是林带过宽, 防风作用反而降低[1]。这是因为林带过宽, 透风系数越小, 不仅占地多, 还会出现紧密结构的特点。当然, 林带过窄, 透风系数过大, 也达不到控制风害的要求。在少占耕地、发挥最大防护效益的原则下, 窄林带、小网眼是营造农田防护林的较好形式。
2.4 林带结构
不同的造林密度、林带宽度和树种组成, 可形成不同的结构, 产生不同的防护效果。一般用林带的透光程度, 即疏透度来区别林带的结构, 大体分为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和通风结构林带[2]。对于紧密结构的林带, 要进行抚育改造, 使其成为疏透或通风结构的林带, 以使其发挥最大的防护效益。疏透和通风结构林带, 是今后农田防护林建设中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 平原农田防护林主带采用疏透结构, 副带采用通风结构, 疏透度在0.25~0.40, 防护效果最好[3,4]。
3 治理成效分析
双辽市经过“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工程建设, 工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 446.9万hm2,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 治理沙化土地27.8万km2,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8.6万km2, 改善了生态环境, 确保了粮食稳产高产, 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 全市国有林面积达到21.33万hm2, 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4%, 占林业用地的88%, 相当于解放初期有林面积的22.7倍, 森林覆被率由建国初期的2%上升到42%, 森林立木总蓄积达到520万m3。
为搞好三北防护林建设, 该市以山川为框架, 以流域为单元, 带、片、网、线四兼顾, 乔、灌、草三结合, 植物、工程措施双配套, 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 大大加快了造林绿化进程。通过三北防护林一至四期建设, 森林总面积中三北造林近13.33万hm2, 占62.5%。此外, 经过三北防护林建设, 绿化自然屯1 300个, 占全县自然屯总数的74%, 绿化公路逾1 200km, 营造农田防护林网0.35万hm2, 四旁植树3 200万株。
全市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 至今未遭受过风灾, 年平均粮食产量递增, 显著地发挥了农防林的生态效益。据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定点观测, 林带平均降低风速为28%~32%;提高土壤温度1.7~1.9℃;防沙治沙使近13.33万hm2农田和牧场得到庇护, 粮食年产量由15万t提高到80万t。现在的双辽市已成为“三北工程示范市”、吉林省“生态建设示范市”和“生态草建设工程重点市”。
摘要:介绍双辽市营造防护林的目的, 总结其建设规程, 并对治理成效进行分析, 以为双辽市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营造规程,成效,吉林双辽
参考文献
[1]封斌, 高保山, 麻保林, 等.陕北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与效益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20 (1) :118-124.
[2]曹新孙.农田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3]王忠林, 高国雄.毛乌素沙地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1995, 2 (2) :99-108, 140.
由于杨树生长速度快, 推广迅速, 形成了以杨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同时依托林区现有的木材加工企业, 为林区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木材需要大, 林区资源短缺, 不少地方急功近利, 尚处于速生期的防护林木就遭到了砍伐, 其结果既削弱了防护效能又降低了经济效益。
1 森林成熟与采伐期
1.1 森林成熟
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达到最符合经营目的和任务时的状态, 即为森林成熟。森林成熟标志着生长发育时期某一阶段收获最多, 是确定采伐期的重要依据。林区农田防护林不仅要起到抵御自然灾害、保护农作物的作用, 而且还为林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和林副产品。因此, 在确定林区农田防护林成熟期时, 既要考虑自然因素, 又要考虑防护效益和经济因素。
1.2 农田防护林的采伐期
根据林学理论, 森林采伐期应是成熟期。农田防护林具有多种有益效能, 体现不同的经营目的, 因而也有多种成熟, 如数量成熟、工艺成熟、防护成熟、经济成熟、自然成熟等, 确定采伐期时, 应以这几种成熟为依据。农田防护林的更新年龄, 应从其基本功能出发, 主要考虑林带防护效能明显降低的年龄, 并结合采伐后木材的经济利用价值及林况等因子综合确定。
2 农田防护林的几种成熟龄
2.1 数量成熟和工艺成熟
在防护林生长发育过程中林木或林分的材积平均生长量达到最高值的现象称为数量成熟。连年生长量大于平均生长量时, 还未达到数量成熟;连年生长量小于平均生长量时, 已超过数量成熟;连年生长量等于平均生长量时, 已达到数量成熟。由于数量成熟是以平均生长量的最高值为指标, 此时采伐利用, 在数量上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 数量成熟可以确定为主伐年龄的依据。当林分通过皆伐能提供某种材种材积最多时的年龄, 称为工艺成熟龄。
2.2 防护成熟龄
林区农田防护林采伐龄不能以木材数量作为唯一依据, 还应从其有益性能发挥程度上去分析。当发挥作用最大时的年龄就是防护成熟龄, 超过此年龄, 防护效益就逐渐下降。防护成熟龄的确定应以树高为主要依据, 因此在林带结构、间距合理的情况下, 林带愈高防护作用愈大。然而, 如果以树高最大或停止生长作为防护成熟的标志, 这时林带很可能早已进入防护成熟成为过熟林, 防护成熟龄就会偏大。
2.3 经济成熟龄
营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其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经济效益最高时的年龄即为经济成熟龄, 它是确定伐期的重要依据。
3 农田防护林伐期龄的确定
3.1 以数量成熟龄和工艺成熟龄为基础
数量成熟龄和工艺成熟龄是木材或某些材种收获最多的年龄。从利用木材的角度出发, 伐期龄应大于数量成熟龄和工艺成熟龄。
3.2 以防护成熟为根本
农田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作物、提高粮食产量。防护林的经营应努力使其防护效益最高, 因而伐期龄不应小于防护成熟龄。
3.3 以经济成熟龄为主要依据
经济成熟龄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目的, 即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生产实践中, 可取数量成熟、工艺成熟、防护成熟、经济成熟的上限作为主伐年龄。
4 应注意事项
4.1 森林成熟的可变性
林区农田防护林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有多种成熟龄。在经济成熟林中, 由于利率不同, 有若干的经济成熟龄, 立地条件与经营水平直接影响林木生长速度, 对各种成熟都有很大影响。因此, 农田防护林的成熟既是自然现象, 又是经济、社会现象, 同时还桑树插杆种植技术视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2 成熟龄的表示方法
当某一种林木或同类林分其生长发育达到了满足国民经济某些需要时的状况, 在这种状桑树插杆种植技术视频况下, 森林成熟是合理确定主伐桑树插杆种植技术视频年龄和森林培育期的重要依据之一。
2025年农村种植项目介绍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3183984895@qq.com